結合生態島區建設實際 積極求新求變。
崇明河蟹,人工養殖已久,然而受長江口特殊水質影響,大多身重不超過二兩,且殼硬又肉質欠佳,一直以來多被戲稱為“烏小蟹”。而今,通過島外養殖、蟹種繁育和蟹產品深加工,崇明河蟹已成為膏肥黃滿,單體壯實的蟹種,聲名直逼陽澄湖大閘蟹,走上了生態產業化經營之路。
崇明老白酒,已有數百年釀造歷史,原本只在當地享有口碑,但經過組織衛生學研究,實施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取得突破,崇明老白酒的生態原味、高營養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島外人認同,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。
其實,獲得這般“新生”的不止是崇明河蟹和崇明老白酒,花椰菜、白山羊、綠蘆筍、香酥芋、水仙……正有越來越多的崇明農產品通過大打“生態牌”、規?;洜I等方式,逐步在海內外叫響聲名。
記者從崇明農業有關部門獲悉,崇明已啟動以農業種子種源服務工程、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工程、有機農產品實驗工程等為主要內容的“農業十大工程”,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,基本建成依托上海、服務上海,兼顧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、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都市生態農業框架。如崇明河蟹的深加工正是“農產品深加工開發工程”的重要項目,而日前正在紅紅火火開發中的崇明東風西沙生態農業基地也是“有機農產品實驗工程”的一部分。在“農業種子種源服務工程”中,崇明則會與上海市農科院聯合建設農業科技新品種轉化展示區,把長江三角洲最新農業科技新成果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現實技術。
該框架中,崇明還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等作為主攻重點,旨在提高農業的抗擊自然災害能力,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。據了解,崇明計劃通過3-5年努力,基本完成種植業的設施改造和建設;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方面,崇明會以《農業專業合作社法》的實施為契機,引導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,促進全縣農民合作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,從疏散型向緊密型轉變。